《氮的循环》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第二课时氨的转化与生成)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程标准是什么
1.了解氨的主要性质。
2.认识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 ... ...
氮的循环PPT,第二部分内容:新知探究
氨的性质与应用
[自学新教材]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氨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重要原料,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完成下面实验。
(2)能否说NH3属于电解质?能否说NH3属于碱?
(3)工业上制备硝酸的流程如图,请结合图示写出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NH3在反应中表现的性质。
提示:(1)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NH3 +H2ONH3•H2O、NH3•H2ONH+4+OH-NH3为无色气体,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弱碱性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NH3+HCl===NH4Cl NH3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
(2)NH3本身不能电离出NH+4、OH-,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碱。
(3)4NH3+5O2=====催化剂△4NO+6H2O(NH3表现还原性)、2NO+O2===2NO2、3NO2+H2O===2HNO3+NO。
[落实新知能]
1.NH3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NH3―――→H2ONH3+H2ONH3•H2O―――→氯化氢NH3+HCl===NH4Cl;现象:产生白烟―――→催化氧化4NH3+5O2=====催化剂△14NO+6H2O,NH3 表现还原性
(3)氨的用途
①氨气易液化,用作制冷剂。
②用于合成硝酸、氮肥等。
2.氨水的性质
(1)成分:H2O、NH3、NH3•H2O、OH-、NH+4、H+。
(2)弱碱性:
①原因:NH3•H2ONH+4+OH-。
②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使酚酞溶液变红。
(3)易分解(用方程式表示):
NH3•H2ONH3↑+H2O。
[落实新知能]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氨水能导电,故NH3是电解质( )
(2)液氨和氨水是同一种物质( )
(3)氨气极易溶于水,所得溶液显碱性,其溶质是NH3•H2O( )
(4)用水做氨气的喷泉实验,可证明氨气的溶解度大小( )
(5)NH3中氮元素为-3,处于最低价态,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被O2氧化( )
2.(2018•山东合格考)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了药物“鼻冲水”,“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 ( )
A.酒精 B.氨水
C.烧碱 D.硫酸
3.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
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氨水中的NH3•H2O电离出少量OH-
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
D.氨本身的碱性弱
4.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 )
A.Cl2 B.NH3
C.SO2 D.CO2
铵盐的性质与应用
[自学新教材]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食品级NH4HCO3常用作膨松剂。如图是食品级NH4HCO3包装袋的一部分。
(1)用化学方程式解释NH4HCO3可用作膨松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包装袋上防潮、怕热的储存注意事项,由此说明NH4HCO3具有什么性质特点?
(3)如何检验膨松剂中的NH+4?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原理。
(4)农用级NH4HCO3可用作氮肥,但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使用,原因是什么?
2.实验室常用NH4Cl 和Ca(OH)2 反应制
取少量NH3,装置如图所示。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收集NH3的方法,并说明原因。
(3)如何检验NH3是否收集满?
[落实新知能]
1.铵盐
(1)概念: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2)物理性质: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
(3)化学性质
①受热易分解:
NH4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NH3↑+HCl↑。
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NH3↑+H2O+CO2↑。
2.NH+4的检验
(1)固体中NH+4的检验
①取少量样品放入研钵中,加入固态碱进行研磨。若闻到有氨的刺激性气味,说明样品中含有NH+4。
②取少量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然后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试纸变蓝,说明样品中含有NH+4;也可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管口,若有白烟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NH+4。
(2)溶液中NH+4的检验
可取少量液体注入试管中,再加入浓的碱液,微热,然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管口检验。
[注意]为使实验现象明显,一般用浓的碱溶液与之反应,且需加热。步骤是①取样,②加浓NaOH溶液,③加热,④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遇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冒白烟。
[演练新学考]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所有的铵盐均易溶于水( )
(2)所有的铵盐受热均产生NH3 ( )
(3)实验室可用加热NH4Cl的方法获得NH3 ( )
(4)除去NaCl中少量的NH4HCO3杂质,可用加热法 ( )
(5)土壤胶体中的胶粒带负电荷,对硝态氮肥有保护作用( )
2.以下性质不属于铵盐的通性的是( )
A.易溶于水 B.含有NH+4
C.可分解放出氮气 D.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3.试管中盛有白色晶体,检验它是否是铵盐的方法中不可行 的是( )
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喷泉实验及其原理
[难度增一点]
[典例]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Cu与稀盐酸
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H2SO4
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3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把锥形瓶放入水槽中,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知能深一点]
喷泉实验及其原理
1.喷泉形成的原理
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类情况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如图A。
(2)容器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如图B。
A.通过挤压胶头滴管,使氨气溶于水造成烧瓶内压强变小。
B.CaCO3与HCl反应,生成CO2气体,使锥形瓶内压强变大。
3.做好氨的喷泉实验的关键
(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检验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后,打开止水夹,将玻璃管下端浸入水中,双手捂紧圆底烧瓶,若玻璃管内有气泡冒出,且松开手后玻璃管内液体回流形成一段稳定液柱,则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圆底烧瓶必须保持干燥。
(3)圆底烧瓶要尽可能集满气体,若气体量不足,则难以形成喷泉。
(4)烧杯内必须装入足量的水,以防止因水的量不足而造成喷泉现象停止或不发生。
... ... ...
关键词: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PPT课件免费下载,氮的循环PPT下载,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下载,氨的转化与生成PPT下载,.PPT格式;
更多关于《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氮的循环 氨的转化与生成 》PPT课件, 请点击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氮的循环ppt氨的转化与生成ppt标签。
《本章整合》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
《本章整合》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 第一部分内容:突破一 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概念辨析 酸的氧化性实质上指氢离子的氧化性,任何酸都有不同程度电离出H+的能力,H+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电子..
《微项目 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课件:
《微项目 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 1.含义 社会性科学议题指由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所引起..
《微项目 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
《微项目 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能够综合应用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探讨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 2.在寻求证据支..